从终生注射到一次治疗 多方共筑血友病B患者治疗的希望之路

  • 2025-08-01 15:25
  • 作者:李易真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记者李易真) 7月8日,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宣布启动“友”爱相助——血友病B基因治疗新药慈善援助项目。该项目将为符合条件的血友病B患者提供援助:在患者自费购买第30瓶波哌达可基注射液(商品名:信玖凝)后,根据医嘱和相应处方,为患者援助本次治疗所需的全部剩余剂量,帮助患者更好地接受治疗。“血友病是一种需要终生治疗的罕见病,患者会在日常生活中面临各种挑战。”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奕鸥表示,这一举措为长期陷入困境的血友病B患者群体带来新的希望。

  “玻璃囚笼”中的血友病B患者

  《中国血友病管理指南(2024版)》显示,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其患病率为2.73/100,000,其中血友病B仅占血友病患者群体的15%-20%。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主任医师、波哌达可基注射液注册临床研究主要研究者张磊教授介绍,血友病B是一种由于基因突变而引起的罕见的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患者由于缺乏凝血因子Ⅸ(FⅨ)而引发关节反复的自发性出血,致使患者的关节变形、肌肉萎缩,行走不便,致残率极高。因此,血友病B患者常被称为“玻璃人”。

  “血友病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严重影响其教育和就业。”天津市友爱罕见病关爱服务中心主任王立新指出,天津市今年3月进行的一项调研显示,仅有三分之一的血友病患者能够找到工作,更多患者则依赖低保维持生计。

  长期以来,血友病B患者依赖凝血因子替代疗法,即通过静脉注射补充FⅨ。然而,这种传统治疗方法存在诸多弊端。

  张磊教授指出,由于凝血因子在体内代谢快,患者需终生每周注射一到两次,频繁的静脉穿刺让许多患者血管被破坏,手上疤痕累累,每一次注射都是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折磨;因担忧出血可能带来的致残风险,患者不敢从事体力活动、长时间离家或旅游,生活自由被极大禁锢等。

  “现有的传统疗法仍有巨大的临床需求未被满足。对于血友病B患者来说,创新疗法的出现至关重要。”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副研究员谢诗桐说。

  新兴疗法背后的研发攻坚

  今年4月10日,中国首个血友病B基因治疗药物——波哌达可基注射液正式获批上市。谢诗桐认为,这一突破不仅标志着中国基因治疗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也让血友病B患者回归正常生活成为可能。

  据张磊教授介绍,波哌达可基注射液是由信念医药集团自主研发生产的罕见病基因治疗药物,历时近六年。该药物采用工程化改造的嗜肝性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作为载体,将含优化的FⅨ基因递送到患者的肝脏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基因转录系统持续表达FⅨ,并将其分泌到血液中,发挥FⅨ的促凝血活性。

  “患者接受一次治疗后,若FIX基因得到纠正,凝血因子可实现长期稳定地表达,无需再注射凝血因子也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张磊教授如是表示。

  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疗法,其研发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张磊教授指出,基因治疗是通过腺相关病毒(AAV)将功能基因递送到患者体内,以替换或纠正功能障碍,用正确的基因去弥补患者缺陷的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但在将功能基因递送到各个组织的过程中,AAV可能会出现“脱靶”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经过反复、多轮筛选收集,从众多改造的AAV亚型中精心挑选出靶向性更强的载体——嗜肝性AAV843。

  2019年,张磊教授团队牵头启动国内首个血友病B基因治疗研究(研究者发起的研究,IIT)时,也遇到了招募患者入组的难题。“患者在入组参与临床研究时还是有较大的顾虑。”张磊教授坦言,由于当时血友病B患者对基因治疗的认知不足,认为基因治疗可能存在一些未知的风险。为降低患者顾虑,研究团队持续对患者进行宣传与科普教育,并分享了国外基因治疗的数据,逐步提高了患者对基因治疗的认知与接受度。最终,在充分知情同意后,成功纳入10名中重型血友病B患者参与临床研究。

  经过不懈努力,2021年8月,波哌达可基注射液获得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的批准,正式进入注册临床试验阶段;同年12月,随着首例患者的入组,信念医药开展了波哌达可基注射液的单臂多中心注册临床研究。

  根据波哌达可基注射液Ⅲ期临床研究结果,中重度血友病B成年患者单次静脉输注波哌达可基注射液后,随访52周,受试者年化出血率(ABR)均值为0.6,平均FⅨ活性达到55.08IU/dL,FⅨ药物的平均输注次数从治疗前的58.2次/年,降至治疗后的2.9次/年。26名受试者中的21位(80.8%)在治疗后未出现出血事件,且所有受试者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此外,在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中用于治疗血友病B成年患者出血的4-5年随访相关研究数据显示,9例患者随访至4年期间,各节点平均FIX活性均>35 IU/dL,其中3例患者随访满5年,平均FIX活性为36.9 IU/dL。长期随访期间,90%的受试者未发生出血事件,且完全停止了外源性凝血因子IX产品的替代治疗。

  期待多元支付破局“可及性”难题

  张磊教授指出,基因治疗药物的研发过程复杂且漫长,从基础研究、临床前研究到临床试验,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针对的目标患者群体却相对较小,研发和生产成本需要分摊到较少的患者身上,这就导致单剂量价格偏高。

  “基因治疗药物之所以定价高昂,还与其‘一次性疗法’的特点有关。”谢诗桐补充道,这意味着患者通常只需要接受一次治疗,药企无法像传统药物那样通过多次销售来分摊成本。

  据谢诗桐介绍,国外的两款同类基因治疗药物在美国和欧盟的市场定价均高达2400万元至2500万元人民币左右。

  在国内,尽管波哌达可基注射液已获批上市,且价格远低于国外同类药物,但支付却仍然是摆在绝大多数患者面前的一道难以逾越的现实鸿沟。

  据悉,该药品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单瓶定价为9.3万元,根据说明书,药量依据患者体重计算。

  为缓解患者的支付压力,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也启动了慈善援助项目。对于符合申请条件且审核通过的国内患者,在根据医嘱进行单次治疗过程中,只需自费购买30瓶药品,超过30瓶的治疗药物由公益项目免费援助支持。例如,一位体重70公斤的患者单次治疗需使用约44瓶,其中14瓶将由基金会援助。这也意味着,患者自付使用波哌达可基注射液的治疗费用最高不会超过279万元。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经济压力,也为其他类似项目提供了借鉴。

  然而,想要血友病B患者真正受益于这一创新疗法,仅靠企业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社会、医保部门以及商业保险等各方的协同合作,共同探索创新的支付模式和保障机制。

  在国家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指引下,信念医药也在与合作伙伴武田中国积极协同多方力量探索通过多元支付、疗效保险等模式,以期通过多渠道拓宽患者的用药保障路径。“医疗保障制度与药物研发发展程度相匹配,这需要社会各方持续的共同关注和发力。”王奕鸥认为,探索由政府主导、社会共担的精准高效支付路径,或成为打通创新药物可及性“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谢诗桐则强调:“只有建立起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才能使得高值创新药真正在临床上使用,让更多创新药惠及患者,同时实现相对可负担。”


(责任编辑:宋莉)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