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性肤质
敏感性肤质特征
容易出现小红丝
皮肤较薄,脆弱,缺乏弹性
换季或遇冷热时皮肤发红、易起小丘疹
易过敏产生丘疹、红肿,易生成面部红丝
易过敏,易晒伤
敏感肤质护理重点
这类皮肤很麻烦,要特别小心。首先不要太用力揉搓面部肌肤,以免产生红丝。
尽量选用配方清爽柔和、不含香精的护肤品,注意避免日晒、风沙、骤冷骤热等外界刺激。选用护肤品时,先在耳朵后、手腕内侧等地方试用,确定没有过敏现象后再使用。一旦发现过敏症状立即停用所有的护肤品,情况严重者最好到医院寻求专业帮助。
敏感肤质带来的困扰
1、容易受外界刺激而出现肌肤泛红,发热,瘙痒、刺痛等。
2、严重会出现红肿和皮疹。
3、伴有肤色不匀的烦恼,炎症褪去容易留下印痕或斑点。
4、皮肤薄,角质层不全,容易脱屑。
5、保水能力差,皮肤紧绷干燥。
6、突然出现很多原因不明的痘痘,使用任何的祛痘产品都无效。一般谈到痘痘的成因,通常不外乎是饮食、荷尔蒙不协调、压力或是遗传所造成。然后很多人会选择使用祛痘产品,但从临床病例中发现,一些原因不明、难以根治的痘痘,都是因为没有同时治疗皮肤过敏所导致反复发作。
改善方法
找出原因
春季,对于先天皮肤较薄的朋友,只要使用比冬季乳霜更清淡,却仍具足够滋润力的护肤霜,就可避免春季敏感现象。然而后天发炎变薄的人就不是这样,漫飞的花粉、某些保养品的成分、稍强的清洁成分与早晚温差变化,都可能是诱发因子。所以此时建议配戴口罩避开花粉与剧烈温差,换用较为温和的洁面品,甚至完全停用。然而“保养品成分”的确认与避免,却是整个过程中最困难的。简单地说:如果您对自己惯用的护肤霜“未必真有把握”,请暂时停用,改用超市购买的食用级不饱和植物油,例如橄榄油等。
适量清洁
1、不使用清洁力很强的洗面奶,如针对油性肌肤的洗面奶。
2、一天洗脸不超过2次。
3、洗脸的温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冷,温温的就好。
4、少使用清洁面膜,每月用1~2次即可。
5、不用面部去角质类产品,待肌肤回复正常再考虑使用。
6、不使用带酒精或用起来滑滑的爽肤水(滑是因为加入了过多的界面活性剂)。
慎用化妆品
精油
精油以分子量小、渗透性佳,天然芳香带来的良好使用感,成为近几年大热的品类。但精油的使用,却非常讲究,稍有不慎就会给肌肤带来负面影响,更何况市场上的精油良莠不齐,如果品质不佳,负面影响就会更大。
避敏方略:不用精油,如果一定要用,那么就把握两点,一、选择大品牌可靠的高品质精油,二、使用时要减少用量,低浓度最佳。
果酸、水杨酸、维生素A酸类产品
此类产品不适合薄皮女使用,尤其是春季。这类产品用起来,会有较明显的角质剥落,肌肤处于保护层偏薄的情况,自然容易引发过敏。
避敏方略:不用此类产品,或改在冬季用。如果一定要用,建议在皮肤科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并在使用期间,简化其他配套的保养品,只用成分单纯的保湿乳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含药物成分的化妆品
要密切关注加入药物成分的护肤品,特别是高倍防晒品。可以说,每种化学性防晒剂对皮肤都不好,浓度越高、涂抹量越大,引发过敏发炎的风险就越大。
避敏方略:如果没有必要,就不要涂太多的高倍数防晒霜,对于皮肤来说,高倍防晒霜就是高浓度的化学性浸渍伤害。平时,可以使用含有低防晒值的粉底,并常用戴太阳镜、打伞等物理防晒的方法。
浓度过高的活性成分
营养过剩是很多都市人的通病,对皮肤也一样。活性成分浓度过高,会造成肌肤的营养过剩,皮肤就像被腌制了一样,容易引起红疹、小脓疱、发痒。
避敏方略:减量使用,并避免在短期内交错使用不同品牌的高活性产品(如精华),更不要超龄使用太过营养的产品,以避免营养过程堆积在皮肤上,造成负面影响。
界面活性剂、防腐剂、香料
很多资料都表明,化妆品中的界面活性剂、防腐剂、香料是引发皮肤过敏的主要原因。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植物配方更为安全,却不知道天然活性成分更容易腐败,因此需要加入更多的防腐剂来保持新鲜。香料除了香,还会给肌肤带来更多的刺激。而界面活性剂,如果接触过多,也会让皮肤变得粗糙敏感。更为可怕的是,香料与防腐剂,都是极容易渗入皮肤角质障壁,直接被皮肤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虽然在用量上有限制,但这敏感性皮肤来说,仍旧有引起发炎的可能。
避敏方略:选用无香味的,小包装的,保质期短的产品。洁面品,要选不起泡型的温和洁面乳。化妆水,要选摇晃一下起泡小,且泡沫很快消失的,因为这说明它含界面活性剂少。要选包装更科学的,能尽量避免细菌侵入的产品,不买广口瓶的产品。
日常注意
食冷饮伤肺,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因此过食冷饮,容易患过敏性鼻炎或得皮肤病,如湿疹、皮肤瘙痒等。夏天过分依赖空调,使人体不能正常出汗,而且冷热反复的转换,会破坏毛孔闭合和张开的能力,使人体自身皮肤的调节功能逐渐丧失,对自然界的感知、适应能力也会下降,湿疹等皮肤过敏问题自然会不请自来。所以,无论你是湿疹肌还是健康肌,都要少吃冷饮,少吹空调。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