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领域改革再突破 医师多点执业再升温

  • 2019-09-18 10:23
  • 作者:魏子柠
  • 来源:中国医药报

  2014年,“新医改”进入第六年,各项改革任务取得了可喜成绩,给社会带来诸多红利。2014年3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医改五项重点工作: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建设、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有序放宽社会力量办医准入、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规范药品流通秩序。这一年,促进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多部门联合推进医疗责任保险等一系列政策出台,改革力度越来越大。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


  2014年,医改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推出多项政策措施,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


  健全全民医保体系,进一步织密医保网。2014年,各级财政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320元,新农合政策范围内门诊和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保持在50%和75%以上,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报政策得到完善。2014年2月,国务院医改办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通知》。全年筹资155亿元,243万人受益,大病患者实际报销比例提高10~15个百分点。各地积极探索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疾病应急救助的衔接机制(商业保险进行补充),形成了互助共济、保障基本、兜住底线、满足多样、有效衔接的医疗保障整体思路。


  公立医院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试点地区扩容增量。2014年3月26日,《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意见》发布。同年4月4日,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明确提出2014年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要覆盖50%以上的县市,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新增700个。截至2014年底,国家级、省级试点县增加到1363个,2400多家县级公立医院破除了以药补医机制。在对首批17个国家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评估的基础上,国家级试点城市增加到34个,省级试点城市达到37个。


  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服务网络进一步巩固完善。2014年,各地为贯彻落实《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文件,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配备使用管理,以满足慢性病患者的用药需求。基层综合改革不断深化补偿机制、人事分配、绩效考核、基本药物采购配送。国家在17个省(区、市)的34个县开展基层卫生综合改革重点联系点工作,启动实施“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出台《村卫生室管理办法(试行)》,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转变基层服务模式,促进基层新机制完善定型。


  社会办医政策进一步放宽。2014年初,《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发布,社会办医政策可操作性加强。2014年4月9日,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有关问题的通知》。2014年,全国民营医院有1.2万家,同比增加1100多家,诊疗服务量同比增长13.4%。2014年11月5日,《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出台,累计近17万名城市医院医生到县乡医疗机构执业。


  药品供应保障进一步加强。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政策措施,着力在治理药品虚高价格、助力公立医院改革方面下功夫。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进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解决部分常用低价药品出现供应不足甚至断供的情况,努力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推进药品流通领域改革,规范流通秩序,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启动短缺药品定点生产有关工作。2014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从2015年1月1日起,取消政府制定最高零售限价或出厂价格。通过医保控费和招标采购,药品实际交易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


  相关领域改革有序推进


  在重点工作领域取得突破的同时,相关领域改革有序推进。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2014年,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阶段有机衔接的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基本形成“5+3”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基层全科医生增加3万人,在安徽、湖南、四川、云南4省启动全科医生特岗计划试点,1000多名全科医生到岗工作。招收5600多名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为基层储备全科医生人才。


  公共卫生工作持续推进。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到35元。为600多万名农村妇女进行了“两癌”筛查;为1100多万名农村夫妇提供了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为 860万名农村住院分娩产妇进行了补助;为贫困地区试点县的82万名婴幼儿免费提供了营养包。地中海贫血防控项目扩大至10个高发省(区、市),第三轮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覆盖近3亿人口,血吸虫病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扎实推进重大公共卫生妇幼服务项目。


  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建立了城市医师下基层新机制。全国1640家三级医院与3758家县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强化医疗质量和技术管理工作,临床路径应用医院达到6300多家。强化医院合理用药、合理检查管理,全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2.4个百分点。


  中医药工作稳步推进,健康服务业加快发展。完善中医药工作机制,印发《关于在卫生计生工作中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工作的意见》。推进公立中医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积极发展健康旅游业。深入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评选表彰了第二届国医大师30名。


  医疗秩序呈现可喜变化。《关于依法惩处涉医违法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意见》出台,明确六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关于加强医疗责任保险工作的意见》发布,要求到2015年底前,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参保率应当达到100%;二级公立医院参保率应当达到90%以上,鼓励引导非公立医院医疗机构参保。建立医疗质量安全事件责任分担机制。医疗纠纷预防处置“组合拳”打出了成效,2014年1~11月底,涉医违法犯罪案件同比下降10.6%,医疗纠纷数量同比下降18%,人民调解成功率在85%以上。


  信息化建设步伐持续加快。IT时代的中国数字化医院呈现四大趋势:一体化、可视化、移动化、社交化。制定《人口健康信息管理办法(试行)》,开展居民健康信息服务试点工作,在福建省召开信息化建设现场会,推广经验。印发《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2000多家医疗机构开展了远程医疗服务,应用电子病历的医院超过8000家。


  医师多点执业渐成趋势


  推进医师多点执业,一直被看作是深化医改、促进社会力量办医的一项重大举措。2014年8月1日正式施行的《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放开了对医师多点执业的医院数量的限制,只要医生和所在医院达成一致协议,卫生行政部门不再介入医院对医生的用人方式和劳动报酬等问题。


  2014年11月5日,原国家卫计委等5部门发布《关于印发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放宽了对医师多点执业的条件和程序,允许医师可以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医疗机构定期从事执业活动。在医师多点执业注册管理上,简化注册程序、探索备案管理、探索区域注册等,给医师多点执业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多点执业医师突破5万人。


  (作者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改专家)


(责任编辑:齐桂榕)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