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物理防晒VS化学防晒,你选对了吗?
随着大家对防晒的必要性越来越重视,防晒已经成为很多人每天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有人担心每天涂防晒虽然起到了防晒作用,但产品中所含有的化学物质会堵塞毛孔,对皮肤来说是个负担,事实究竟如何呢?本篇文章将为大家解答。
首先,防晒产品中发挥紫外线屏蔽作用的成分是防晒剂。根据《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我国允许使用的防晒剂共27种,其中包括25种化学防晒剂、2种物理防晒剂(二氧化钛和氧化锌)。
其中,物理防晒剂为提高紫外屏蔽效果,减少大颗粒带来的涂抹泛白现象,目前用于防晒产品的二氧化钛和氧化锌大多为纳米尺寸的颗粒,能反射和散射紫外线,这不同于化学防晒剂中的吸收作用。
而化学防晒剂均含有苯环和双键,紫外线照射下会发生分子内电子转移,分子由基态激发至较高的能态,从而吸收紫外线能量;当被激发分子回到基态时,吸收的能量以温和的热辐射等形式释放,从而起到屏蔽紫外线的作用。因此,实现化学防晒依赖于具有共轭结构的芳香族化合物对紫外线的吸收作用。
那么,物理防晒和化学防晒到底哪个更安全?由于物理防晒剂在皮肤表面发挥作用,不会被皮肤吸收,且在光照下性质稳定,因此各国学者大多认为物理防晒剂较化学防晒剂更安全。尽管如此,物理防晒剂仍有可能会堵塞毛孔,但防晒过后做好皮肤清洁工作可以有效避免这一问题。
这么说化学防晒剂就不安全了吗?也不是,可使用的化学防晒剂及最大使用浓度均有严格要求,学术界对这些防晒剂的安全性也进行了较长期、广泛的评估,因此合规上市的产品是具有安全保障的。但仍不能忽视化学防晒剂存在如下潜在安全风险:大多化学防晒剂可被皮肤吸收,进入皮下组织、血液循环系统,并进一步进入乳汁、尿液等,是否存在潜在风险仍是未知的;部分化学防晒剂光照下会分解,具有一定致敏性;一些动物实验中,某些化学防晒剂表现出一定毒性,对人体风险仍未知;在实际产品的复杂配方体系中,多种化学防晒剂浓度叠加,且与其它组分相互作用带来的潜在风险难以评估。
因此,防晒产品的安全性依赖于正确的使用方法,并不是用得越多越好,过量使用防晒产品并不能保证绝对安全,长期使用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目前仍无确切结论。
(作者系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杨畦)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