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进出口总额达410.9亿美元,贸易顺差71.1亿美元——我国医疗器械外贸稳基盘拓增量

  • 2025-09-04 10:23
  • 作者:荣嫡
  • 来源:中国医药报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总额达410.9亿美元,同比增长1.1%。其中,出口总额为241.0亿美元,同比增长5.0%;进口总额为169.9亿美元,同比下降3.9%。2025年上半年实现贸易顺差71.1亿美元。


总体来看,2025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我国医疗器械外贸依托稳固的产业根基与供应链韧性,保持平稳运行。


出口规模持续增长 外需呈现稳中有升态势


2025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总额为241.0亿美元,相较2024年同期的229.8亿美元,增长5.0%。结合2024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总额同比增长7.3%的情况来看,2025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规模增长态势得到延续。


从月度出口数据来看,2025年上半年,除2月受节日因素影响外,在其余月份,我国医疗器械出口额均保持增长态势(详见图1)。这一态势表明行业外需基本盘总体稳固。


图1

图1 2025 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月度出口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根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下同)


值得关注的是,4—6月,我国医疗器械对美国的出口额同比均为负增长,尤其在4月、5月降幅显著。尽管6月我国医疗器械对美国的出口额环比得到回升,但2025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对美国出口额同比仍下降4.41%。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除美国以外的市场普遍需求旺盛。


出口结构不断优化 四大细分类别增幅明显


从主要细分类别来看,2025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产品出口呈现不同态势。除保健康复用品出口额同比微跌外,其余四大类别产品出口均实现了较为显著的增长(详见图2)。


图2

图2 2025 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各细分类别出口情况


医院诊断与治疗类产品的出口额达112.3亿美元,同比增长8.2%。其中,治疗用呼吸器具、内窥镜、人造关节、核磁共振成像装置、闪烁摄影装置、人工肾、有创式呼吸机、其他人造人体植入物以及手术机器人等高科技产品出口额实现大幅增长。总体而言,随着我国医疗技术与制造能力的提升,相关产品凭借性价比优势持续在全球市场渗透,并不断向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型,提升了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次性耗材类产品出口额增势同样明显,同比增长8.0%,达52.7亿美元。其中,橡胶手套、血管支架以及其他人体支架等产品增长明显。


保健康复用品的出口量同比增长9.7%,但出口均价同比下跌了10.2%,在此影响下,出口额同比下降1.5%,为46.8亿美元。其中,按摩器具作为非医疗刚需类产品,受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较大,企业被迫采取以价换量的出口策略,出口价格同比下滑6.0%,出口数量小幅下降0.2%,出口额同比下降6.2%,为21.1亿美元,成为拉低保健康复用品出口额的最大细分品类。


医用敷料类产品的出口额为20.2亿美元,同比增长5.6%。特别是高端医用敷料和渐紧压袜类产品,出口增长势头强劲,对欧美市场的出口继续保持高增长。


口腔设备与材料类产品依旧延续显著增长态势,出口额达9.0亿美元,同比增长9.6%。从量价关系来看,出口量同比增长8.9%,出口均价同比上涨0.7%,实现了量价双升。其中,牙科器具、假牙以及牙科用X射线应用设备等产品的出口额实现大幅增长。


市场布局多元化 产品价值壁垒加速构建


2025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前十大出口市场出口额占医疗器械出口总额逾五成。


美国稳居我国医疗器械出口市场首位(详见表1),出口额为51.67亿美元,占医疗器械出口总额的21.44%,但同比下滑4.41%,市场份额较2024年同期收缩2.26%。


表1 2025 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前十大出口市场情况

表1 2025 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前十大出口市场情况


日本和德国分别位居第二、第三位。其中,我国对日本的医疗器械出口额为13.70亿美元,同比增长3.29%;对德国的医疗器械出口额为13.49亿美元,同比增长12.58%。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上半年,除对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的医疗器械出口额同比出现下滑外,我国医疗器械前十大出口市场中其余七大市场均实现同比增长;我国对英国的医疗器械出口额更是实现同比增长16.23%,增幅最大。


在出口市场实现增长的同时,我国技术密集型品类逆势突破:在国产自主创新支撑下,外科精密仪器、新一代导管及高端敷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对美国出口额显著增长,同类产品在认证壁垒严苛的德国、英国等市场亦同步扩张,这标志着国产医疗器械正实质性突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准入壁垒。


欧盟市场值得关注,我国医疗器械对欧盟的出口额增速显著高于整体市场医疗器械出口水平。2025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对欧盟的出口额达47.1亿美元,同比增长11.2%。在我国医疗器械出口欧盟前十大市场中,除荷兰外,其余九大市场的出口额均实现正增长,其中德国、法国、波兰、比利时、希腊、丹麦出口额的同比增速均超10%。这凸显出欧盟对我国医疗器械产品需求的良好复苏态势,以及我国医疗器械产品在欧盟市场的渗透持续深化。值得关注的是,高端医疗设备成为增长新动力,包含PET设备在内的闪烁摄影装置对欧盟的出口额增长了15倍,其他质谱仪和手术机器人对欧盟的出口额亦实现翻倍增长,技术升级推动我国医疗器械在欧盟高端市场持续突破。


除了在传统市场表现亮眼外,随着新兴市场医疗需求持续释放,我国医疗器械企业正在加速布局新兴市场。2025年上半年,国产医疗器械对东盟、拉美、中东、中亚等市场的渗透率不断提升,出口市场愈发多元化。


我国医疗器械对东盟十国的出口额为26.0亿美元,同比增长1.8%。其中,对越南出口额为5.0亿美元,同比增长4.5%;对泰国出口额为4.9亿美元,同比增长16.6%;对菲律宾出口额为4.2亿美元,同比增长8.7%;对新加坡出口额为4.2亿美元,同比减少8.8%;对马来西亚出口额为3.9亿美元,同比减少7.5%;对印度尼西亚出口额为3.2亿美元,同比增长3.0%。


我国医疗器械对拉美地区的出口额为2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8%。其中,对巴西出口额为5.4亿美元,同比增长13.9%;对墨西哥出口额为3.3亿美元,同比下降1.8%;对智利、哥伦比亚、秘鲁、阿根廷出口额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我国医疗器械对中东地区的出口额为9.5亿美元,同比增长7.3%。其中,对沙特阿拉伯出口额为2.6亿美元,同比增长13.9%;对阿联酋出口额为2.3亿美元,同比增长2.4%;对以色列、约旦、阿曼的出口额增幅均超两位数。


我国医疗器械对中亚五国的出口额为3.8亿美元,同比增长16.4%。其中,对哈萨克斯坦出口额为1.9亿美元,同比增长15.9%;对吉尔吉斯斯坦出口额为0.9亿美元,同比增长9.6%。


国产替代步伐加快 从自主创新到重构进口格局


2025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口总额为169.9亿美元,同比下降5.7%,连续三年负增长,下行趋势延续。


从产品类别来看,医院诊断与治疗、一次性耗材、保健康复用品、口腔设备与材料、医用敷料五大细分类别产品进口额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例如,医院诊断与治疗类产品进口额为133.4亿美元,同比下跌3.4%;一次性耗材类产品进口额为19.3亿美元,同比下跌1.5%(详见表2)。


表2 2025 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各细分类别进口情况

表2 2025 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各细分类别进口情况


进一步分析细分品类的进口情况,可以看出,在技术升级与政策引导双重驱动下,国产替代格局正加速从中低端耗材向高端设备领域跃迁,如高阶影像系统及其他高附加值产品。体外诊断试剂作为最大的进口细分品类,进口额同比下降19.4%,这主要是由于体外诊断试剂产品国产化率提升及集采政策的倾斜;医用影像设备替代效应尤为显著,彩色超声波诊断仪进口额同比缩减5.7%,X射线应用装备进口额同比下降30.6%,这反映出国产设备技术突破带来的挤压效应;人造关节、血管支架等高值耗材因集采对国产产品占比要求及本土成本优势,国产产品需求增加,进口额下降亦较为明显。不过,从短期来看,国产医疗器械仍需在高端传感器、精密零部件等领域加强国际协同,实现技术突破。


从进口市场来看,2025年上半年,美国、德国、日本仍是我国医疗器械前三大进口来源地,合计占我国医疗器械进口总额的49.5%,较2024年同期下跌2.5%,进口市场集中度下降。这主要是由于自上述三大市场的进口额均同比下降,且降幅超过总体水平。具体来看,我国自美国进口医疗器械的金额为40.2亿美元,同比下跌7.3%;自德国进口医疗器械的金额为29.3亿美元,同比下跌12.1%;自日本进口医疗器械的金额为14.9亿美元,同比下跌13.0%。与前三大进口市场不同的是,2025年上半年,我国自墨西哥和法国进口医疗器械的金额实现同比增长,分别同比增长13.1%、4.5%(详见表3)。


表3 2025 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前十大进口市场情况

表3 2025 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前十大进口市场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2025上半年,我国自东南亚和南美等地区进口医疗器械增速明显。这一现象一方面缘于墨西哥企业选择本土化生产形成短期增长亮点,但更深层的动力来自全球产业链多极化重构。


延伸阅读


以“技术创新+全球化”在国际市场重塑话语权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增加,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在此背景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始终坚持技术创新与全球化战略双驱动,以技术主权突破壁垒,以生态协同应对变局,在国际竞争与合作新局中重塑产业话语权。


在技术创新领域,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成果斐然,创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据国家药监局最新统计数据,2025年上半年,有45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其中国产产品占比超八成。本土企业在传统外资企业优势领域实现全面突围——在心脏电生理领域,国产脉冲电场消融(PFA)设备与国际先进产品同台竞技;在神经介入领域,国产密网支架性能比肩国际顶尖产品。与此同时,国内头部企业陆续攻克高端领域“卡脖子”技术——联影医疗推出全球首款5.0T人体全身磁共振系统,标志着我国打破欧美企业在超高场磁共振设备领域的长期垄断,并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和欧盟CE认证;恒瑞医疗攻克体外膜肺氧合(ECMO)关键膜材料生产工艺,实现全产业链国产替代……


在市场布局方面,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积极拓展全球市场,不断优化全球布局。例如,构建全球服务网络,通过美国、荷兰、阿联酋、马来西亚等备件中心辐射全球市场;手术机器人进入欧美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通过5G远程手术技术输出“中国方案”;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进行全球化布局,借助物联网技术将设备间的远程监控和数据传输功能带入非洲和东南亚等市场的医院……越来越多的国产医疗器械通过营销国际化、服务本地化打造自主品牌“出海”。与此同时,也有更多企业探索将供应链和生产制造进行海外本地化部署,构建“研发-生产-服务”全球协同生态。


2025年下半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挑战仍在,但机遇并存。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加,医疗器械市场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科技的飞速发展也将为医疗器械行业带来新的变革和突破。在“技术创新+全球化”的双轮驱动下,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将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拓展国际市场,踏上愈发稳健的“出海”征程。 


(作者: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 荣嫡)


(责任编辑:刘鹤)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