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联动解锁产业自主创新密码
医学影像装备工作组
工作组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上海长征医院担任组长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6个单位为成员单位,重点研究新一代医学影像产品安全性有效性评价的新工具、新标准、新方法,致力推进医学影像设备的智能化、远程化、小型化、快速化、精准化、多模态融合、诊疗一体化发展,推动医学影像产品关键零部件及关键技术自主能力提高。
医学影像装备工作组组建以来,聚焦国际前沿,针对我国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基础研究落后、关键零部件及高端产品“卡脖子”等问题,持续推进技术攻关、产业转化及创新生态建设。
瞄准科技前沿 开展技术攻关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作为医工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为团队基础,实现医学成像科学与技术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双轮驱动,成功产出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及核心技术成果,为高端医学影像设备自主创新提供了战略支撑。
——在超高场智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方向取得了新进展:提出了快速成像新模型,建立了智能重建策略,构建了磁共振智能快速成像理论方法,发明了多源自适应射频信号激发与安全监控技术,有效解决了超高场磁共振全身成像不均匀及存在图像伪影问题。
——面向脑科学等前沿技术领域,成功研制磁共振引导超声脑神经调控系统,为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等神经精神疾病提供了全新治疗手段。目前,相关产品同时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开展临床试验。
——在国产化设备产业瓶颈突破方面,针对我国血管内超声(IVUS)市场仍由波士顿科学、飞利浦等进口厂商主导的现状,联合国内优势单位开展新一代双频率IVUS研制,连续攻克多项传感器与硬件技术难题,成功开发出工作频率最高达100MHz的双频IVUS系统及导管;针对我国医学超声影像设备核心模拟芯片完全依赖进口的现状,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联合国内优势单位开展国产AFE模拟芯片攻关,目前相关芯片已进入测试阶段。
北京大学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建设了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立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聚焦生物医学成像科学领域的前沿探索及技术创新,为基础生命科学及医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促进高端科研和医疗设备早日实现“中国创造”。北京大学团队利用原子磁强计技术研发的新一代脑磁图仪,成功突破小型化、高带宽、多轴探测的弱磁传感和开放式磁屏蔽等关键核心技术,增强了脑磁信号的捕捉能力,实现了国际首例无线脑磁检测,为脑重大疾病诊断和脑科学研究提供了新工具。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设立了亚洲首个15T转化医学影像平台,是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精准成像核心功能平台,主要用于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以探究疾病的结构、功能及代谢等信息,为转化医学提供更多疾病探索的可能,助力精准治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团队研发的穿戴式连续可粘贴多普勒超声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解决了传统超声探头影像学超声切面无法固定、无法连续监测的问题,可应用于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持续监测等重要场景,该成果已实现成果转化并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此外,该团队研发的国内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EE(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模拟训练器已在15家医院使用。
上海长征医院围绕肺癌“早筛早诊”,提出磨玻璃结节三分类法,独创量化分割技术,创建了国内外首部医学影像人工智能肺结节数据标注标准和国家标准检测库,构建了肺磨玻璃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EGFR基因突变、Ⅰ期肺癌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无创预测模型,早期肺癌影像诊断正确率超过90%,侵袭性预测准确性达93%,将近5年手术切除肺癌Ⅰ期比例提升了22%,研究结果被引入数个国际指南。该技术已在全国30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
促进四链融合 构建创新生态
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打造了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生态峰会、“国创杯”全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品牌活动,努力营造锐意进取、智造未来的生态氛围;举办创新医疗器械推介会、医疗器械领域场景对接活动,让更多新技术、新产品进行应用推广,加速产品市场流通与迭代升级;通过组织医院、企业、科研院所等专家代表参加医工交叉专题研讨活动,搭建临床诊疗需求与产业转化对接桥梁,推动科研合作与产业转化,促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携手新加坡企业发展局等多方力量举办医疗器械出海沙龙,助力国内企业国际化发展。
四川大学依托华西医院,充分整合政产学研用资源,从资源投入、体制机制创新和平台建设等方面系统发力,持续开展医工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形成医科牵头、工科参与的格局,有效组织学科资源、科研资源、人才资源等创建创新单元,深度参与组建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先进材料、高端医疗器械和精准医学等领域,推动解决一批影像智能技术等“卡脖子”问题,同时为国家培养一批高水平复合型医学人才,致力通过政产学研用的良性互动促进创新资源在有组织创新单元进行再汇聚和重新组合,促进创新链、政策链、资本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创新生态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国家级平台,集成高端医疗装备创新合作平台等组织优势,医学影像装备工作组构建了全线赋能的创新生态体系,形成了医疗器械创新与转化落地的强大引擎。未来,工作组将进一步发挥高端医疗装备创新合作平台优势,坚持以“政、产、学、研、医”协同创新的合作体系,推动医学影像设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推动我国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持续向全球医疗器械高地迈进。
(作者单位:万丽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谢晓军、高唯,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
(责任编辑:申杨)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