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创新:让癌症成为慢病
癌症是全球人口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年4月15日至21日是我国第26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呼吁全社会及医药行业围绕“癌症防治共同行动”主题,广泛开展防癌科普宣传,提高全社会癌症防治意识和能力,从而有效遏制癌症带来的社会危害,切实降低癌症疾病负担。
“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在药物创新、医疗卫生事业上不断取得巨大进步,癌症防治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这大都归功于新型的癌症治疗方法,从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到最新的免疫肿瘤治疗、基因疗法等,其中药物创新也功不可没。”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执行总裁康韦表示,“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我国的癌症防治仍然面临不小的挑战,国内癌症患者用药可及与国际水平尚存在明显差距,癌症的负担问题也较为突出。我们相信,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创新药物注册审评审批的持续加速,将有越来越多的癌症患者从中受益。”
加速创新药研发与引进,应对癌症挑战
癌症的复发转移率高且治疗副作用大、精准性差,是肿瘤防控和治疗的难点。目前,我国恶性肿瘤的5年相对生存率约为40.5%,与10年前相比总体提高了约10个百分点,但相较于美国的70%的5年相对生存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持续加速创新药的引进,提高抗癌药物可及性,让更多中国患者同步享受药物创新的世界级成果是十分必要的。
2019年9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药监局、国务院扶贫办等10部门联合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19—2022年)》,方案明确要求,提高抗癌药物可及性,建立完善抗癌药物临床综合评价体系,加快境内外抗癌新药注册审批,促进境外新药在境内同步上市,畅通临床急需抗癌药临时进口渠道。
当前,我国已通过鼓励创新、加快审评审批体制改革等政策以促进抗癌新药的可及性,并且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加速临床急需境外新药的相关政策亦成为药监改革的重点之一,为抗癌药尽快在国内获批并惠及患者提供了一条绿色高速公路。
诚然,国内癌症患者用药可及仍与国际水平存在明显差距,我国抗癌新药的引进仍需进一步提速。RDPAC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美国FDA、欧盟EMA、日本PMDA在2009年1月至2019年6月一共批准了623个创新药,其中169个为同时获得欧美日批准的新药;而在这169个创新药中,中国批准了其中的84个,尚存在85个创新药“缺口”。此外,对这85个产品主要适应症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抗肿瘤与免疫调节剂产品共有33个,占比高达39%。
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多元筹资降低癌症负担
癌症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健康的威胁,也会给个人及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为破解癌症治病难、治病贵的难题,《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19—2022年)》明确提出,完善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将符合条件的抗癌药物按程序纳入医保药品目录,保障癌症患者的临床用药需求,降低患者用药负担。
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近十几年来癌症发病率呈持续上升态势,发病率每年保持约3.9%的增幅,随着癌症发病率的不断增长,目前我国每年恶性肿瘤所致的医疗花费已经超过2200亿。因此,对于我国当前的癌症防治工作而言,如何完善医疗保障政策、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对满足癌症患者用药需求、降低用药负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新冠疫情引发的经济影响将对医保基金筹资带来冲击,如何在有限资源下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率,通过减少基金浪费等手段来及时满足临床急需的治疗需求,在当前疫情背景下的医保目录管理工作中显得尤为迫切。
长远来看,药物和疫苗的投入不是成本,而是投资。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指引下,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公共卫生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医疗健康的投资有望从2018年GDP占比的6.57%增加到9-10%的发达国家水平。
同时,发展多层次医疗保障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医疗保障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前,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国家统计局对覆盖3个城市和43个市级单位的20000名患者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难以解决重大疾病"成为基本医疗保险无法满足患者治疗需求的最重要原因,占比达36.2%,其次是占比为35.8%的“医保报销比例低”以及占比为23.7%的“医保报销范围窄”。正是在此背景下,今年3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首度将慈善捐赠、医疗互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一同列为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的组成部分。
加速抗癌创新药研发、提升抗癌药可及性对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社会疾病负担具有多重积极意义,需要政府、制药企业、医院和医务人员共同努力。作为医药创新领域的引领者,RDPAC将努力携手会员公司,积极推进跨部门合作,实现中国肿瘤防治的目标及“健康中国2030”的愿景。
(责任编辑:张可欣)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